京城内外觅“虎”踪

金牛辞旧岁,玉虎迎新春。古代视虎为“镇祟辟邪、保佑安宁”之神兽,被誉为“百兽之王”。在北京数以万计的地名中,以“虎”而称的可不少,且多有趣闻与掌故。海淀出土的金代石虎1石虎胡同何其多历史上京城以“虎”而称的街巷胡同有近20条,多因景观、建筑或地形得名。民间视虎为镇物,以石雕之,多呈蹲状,放置于胡同口或宅院门前。石虎胡同位于东城区崇文门外大街西侧,北起东茶食胡同,南至珠市口

金牛辞旧岁,玉虎迎新春。古代视虎为“镇祟辟邪、保佑安宁”之神兽,被誉为“百兽之王”。在北京数以万计的地名中,以“虎”而称的可不少,且多有趣闻与掌故。

京城内外觅“虎”踪

海淀出土的金代石虎

1

石虎胡同何其多

历史上京城以“虎”而称的街巷胡同有近20条,多因景观、建筑或地形得名。民间视虎为镇物,以石雕之,多呈蹲状,放置于胡同口或宅院门前。石虎胡同位于东城区崇文门外大街西侧,北起东茶食胡同,南至珠市口东大街,形成于明代,属正东坊,清乾隆年间改称石鼓胡同。据《宸垣识略》记载:“永寿寺在石虎胡同,系古刹,有敕建赐额。”古刹旧址在3号院,1956年拆除。据传胡同内有击凿石狮虎或石鼓的工匠作坊,因而得名。清宣统年间又改回称石虎胡同,民国沿用,1965年改称珊瑚胡同,现已拆除。

大石虎胡同位于西城区德胜门内大街中段路东,东起松树街,西至德胜门内大街。明代称石虎儿胡同,清乾隆年间称石虎胡同。1965年为区别于市内的其它石虎胡同改称大石虎胡同。清雍正元年至六年(1723年-1728年),正黄旗满、蒙、汉军都统公所衙门设在胡同内,乾隆朝至清末为正黄旗蒙古都统公所衙门。

小石虎胡同位于西城区西单北大街东侧,东起横二条,西至西单北大街,明清均称石虎胡同,因巷内一古刹门前有石虎得名。1965年整顿地名时更名为小石虎胡同。明末东阁大学士、宰相周延儒的府第在胡同内,清初成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府邸,因清皇太极十四女恪纯公主下嫁吴应熊,故俗称“驸马府”。康熙年间成为右翼官房,雍正三年(1724年)改为右翼宗学,曹雪芹曾在此当差,并开始构思《红楼梦》。

石虎巷位于西城区广安门内大街,北半部为东西走向,南半部为南北走向,东起长椿街,南至广安门内大街,因街巷口置一尊石虎雕像,清代称石虎胡同,1965年更名为石虎巷。

京城内外觅“虎”踪

三虎桥地区新添文化微景观重现“三虎桥”

2

五虎庙里供着谁

五虎庙位于东城区体育馆路东端南侧,据《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》载,五虎庙建于明代,庙内塑有三国时期蜀汉关(羽)、张(飞)、赵(云)、马(超)、黄(忠)像。明朝时此庙是崇南坊一著名寺庙,清康熙年重建。据清《宸垣识略》记载,五虎庙已无碑可考,惟殿前古松二株,浓阴满院,盖二百余年物也。后毁于火。关圣加封帝号。今前殿只奉关帝,而五虎之名仍旧。清乾隆时庙已残破不堪,但其地名沿用至民国。1955年新建北京体育馆,正在原五虎庙遗址。

海淀区有两座老虎庙,一座位于花园村附近,而今古庙虽废,但有碑刻记述了其得名经过:“西郊多山,亦多古刹,昔丛林间有虎出没,为佑香客平安,乃于出城去西山要道立虎庙以祓禳。庙已早倾圮,石虎亦久埋没,然此处仍沿称老虎庙。”另一座老虎庙位于学院路街道东南部,因它比大钟寺兴建还早,故有“先有老虎庙,后有大钟寺”之说。

三虎桥位于海淀区东南部,是紫竹院南侧河渠上的古石桥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:“神虎桥,桥四石虎。万历(年)中,其一虎夜逸,晓得之田间,北去桥一里,不更返也。”由此可见,三虎桥初称“神虎桥”,桥上曾有四只石虎,后来丢失了一只,故名“三虎桥”。《日下旧闻考》称:“神虎桥,三虎今尚存。”清代诗人查慎行在途经该桥后,赋《三虎桥》诗:“马惊左右顾,桥滑路难取。”今古桥已无踪迹,地名被沿用,有三虎桥小区、三虎桥北路和三虎桥南路。

3

虎坊原来养老虎

虎坊桥、虎坊路与虎坊里位于西城区南部,皆因邻近明代虎房(城)得名。清代程迓亭在《箕城杂缀》中称:“虎坊桥在琉璃厂东南,其西有铁门,前朝虎圈地也。”所谓铁门,即虎房加装的大铁门,以防老虎出逃,其旧址即菜市口东北侧的铁门胡同。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增筑外城时,在虎城东侧一条南北走向的明沟上修建了一座通往虎城的桥梁,称“虎房桥”,清代谐音为“虎坊桥”。大学士纪晓岚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多次提到“虎坊桥”之名:“余虎坊桥宅,为威信公故第。”威信公指清初将领岳钟琪。虎坊桥大致在今珠市口西大街与骡马市大街东西相接、南新华街与虎坊路南北相通的十字路口附近,早已无存。民国初期将虎城附近的明沟改为暗沟辟为道路,称“虎坊路”。以后这一带建成居民小区,因邻近虎坊路而得名“虎坊里”。

海淀区和朝阳区各有一个称虎城的地方。朝阳虎城村在广渠门外,为元代皇家豢养老虎之所,初在大都城内,元末明初废弃,形成聚落称“虎城村”,后称“老虎洞村”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居民区,今称农光里,尚有“虎城中学”在此。

海淀虎城位于圆明园南部,虎城始建于清康熙年间,呈长方形。南墙有一门,养虎苑户住在南墙外房舍。虎城有道隔断墙,将虎城隔成两个小院,一院内建观虎楼(俗称看虎台),城上有雉垛,下有券门,南有靠墙马凳,可达城上楼内。另一院内有房数间,隔墙分布闸板门三个,墙体切面为梯形,墙基和内外墙皮均是城砖,墙顶宽一米,外墙的顶部设有出水石槽,长达两米。虎城在雍正、乾隆、嘉庆三朝沿用,后因老虎走失再加之国势衰败,虎城逐渐坍圮,围绕虎城盖起了民房,并形成南北走向的胡同。

京城内外觅“虎”踪

昌平区虎峪风景区冰雪嘉年华

4

山中有虎山似虎

还有一些地方,因传说山中有虎或者地形地貌似虎而得名。

白虎涧位于昌平区阳坊镇,属太行山余脉,因山峰错落,山石呈白色,绵延数里,犹如数百只白虎盘卧,称“百虎涧”,后谐音为“白虎涧”。元代在其东侧形成村落,明代设军屯称“白虎涧屯”,清代分为南北二村,称“前白虎涧”和“后白虎涧”。

卧虎山位于昌平区十三陵出口处西侧,原称“蘑菇山”,明初在此建陵后谐音为“卧虎山”,并与东南侧的龙山相对,取“左龙右虎护皇陵”之意。

龙虎台位于昌平区南口镇,元代成村,村址位于高台之上,北有虎峪山,西北邻关沟,以虎踞龙盘之势而得名。

虎峪也在昌平区南口镇,因山中多水潭洞穴,曾有老虎出没而得名。山岗呈暗棕色,局部呈土黄色和红色,正午阳光照射下行人衣服被映成金黄色,故有“虎峪辉金”之称,为“燕(昌)平八景”之一。明隆庆《昌平州志》称:“州(昌平)西十数里为虎峪,下有土冈,名小金山,在西山口之内。其山岗不甚大,日午,人过山下,衣面映如金黄色。”

延庆区关沟南端也有一个虎峪,是一条山高林密的山谷,“居庸八景”之一“虎峪晴岚”说的就是这里。明代《西关志》载:“本关东南二十五里有山,势若虎踞,远映晴辉,岚光耀日,习习谷风时出其下。”谷口外有龙虎台,元代设帝王驻跸行宫。

密云区与河北省滦平县交界处也有一座卧虎山,山势略缓,岭脊向东延伸,因远眺似卧虎状而得名。

石虎山位于顺义区东部,山体由白云石、花岗岩等构成,远望形似一只横卧的石虎,故此得名。

虎头山位于石景山区北部,海拔387米,山体长约三里,峭壁陡峻,巨石峥嵘,形似虎头,故名。山上有长安寺、灵光寺等古刹。其中灵光寺有高51米的八角密檐十三层佛牙舍利塔,为西山标志性建筑。

黑虎峪位于平谷区北部,清代成村,因西山上的黑石崖似虎状而得名,山势为东西走向,主峰海拔350米。

虎山位于海淀区管家岭村西,海拔295米,远望山势如一只老虎。

老虎嘴位于海淀区香山南麓,海拔297米,因山势如老虎张开的大嘴得名。

花虎沟位于朝阳区西北部,早年间该地土沟纵横,据传明朝时沟内曾出现过一只花色斑斓的老虎,其出没的沟壑就被叫成了“花虎沟”。清代时土沟相继消失,变成土岗子和农田,并形成村落,仍以“花虎沟”相称。今村落消失,地名尚存。

上虎叫村和下虎叫村位于延庆区刘斌堡乡,地处深山沟之中,早年间曾有老虎出没,村民常闻虎叫,故称“虎叫沟”。山沟南北两侧各有一村子,沟头上方称“上虎叫村”,下方称“下虎叫村”。

老虎沟门地处怀柔区西部,据传清代附近有老虎出没,因此地为一山口,故称“老虎沟门”。

老虎涧地处平谷区东部,据《北京市平谷县地名志》载:老虎涧,清同治年间成村,始称老鼓涧,因东山崖上有石,山风乍起时,击石似鼓声,取其谐音得名,后演化为“老虎涧”。1950年由密云划归平谷,聚落沿沟谷散列分布。

来源:北京日报 作者:户力平

流程编辑:u060
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
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niuben22  备注:小项目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35chat.cn/43303.html